专业建设

法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时间:2024-03-02

法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30101K   专业门类:法学

学科门类:法学       授予学位:法学学士

标准学制:全日制四年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具有深厚的法学专业知识功底,熟悉我国法律和党的相关政策,获得律师基本训练,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的法学理论、法律规则等方面的应用能力,毕业后能在地方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法律服务机构、特别是“三资”、外贸企业等从事法律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培养规格

本专业培养法学专业领域具有“本科水平 、一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

  (一)知识结构

本专业的核心知识领域包括:(1)公法方面的知识;(2)私法方面的知识;(3)社会法方面的知识。

本专业的知识结构包括以下三个层次:

1、公共基础知识,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思想政治理论、计算机基础等方面的知识。

2、专业基础知识,包括法理学、宪法学、民法学、刑法学、诉讼法学等方面的知识。

3、专业知识,包括经济法学、商法学、知识产权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等方面的知识。

(二)能力要求

1.一般技能

(1)计算机操作与信息获取方面的技能。

(2)交流表达方面的技能。

(3)社会适应及终身学习方面的技能。

2.专业能力

(1)独立获取本专业知识、更新知识的能力。★

(2)运用法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一定的实践工作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4)一定的创业思维和探索能力。★

(5)一定的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能力。

6)较强的运用法学和多学科知识进行社会调查的能力

(7)较强的语言表达、人际沟通、以及获取并处理信息的能力。

(8)了解法学的理论前沿和法治建设趋势的能力。

(注:★表示专业核心能力)

(三)素质要求

1、职业素养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高尚的人格和社会责任感,树立法律至上的理念,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明辨是非,实现法的公平正义的价值目标。

2、综合素质

熟悉法律条文,具备批判性思维,以及与各种相关人员打交道、出庭发表法律意见的技能,熟悉法官、检察官、律师等在司法活动中的基本礼仪,理解并执行忠诚、为民、担当、公正、廉洁、诚信、敬业的法律职业基本行为规范。

(四)职业资质要求 

学生毕业时,应能取得法律职业资格证书和下列资质之一:

1.专利代理师

2.证券从业资格证

3.期货从业资格证

4.银行从业资格证

5.社会工作者从业资格证

6.CPA证

7.教师资格证书

8.计算机等级证书;

三、课程体系

(一)理论课程体系

本专业的核心课程包括:法理学、宪法学、民法学、经济法学、商法学、知识产权法、民事诉讼法、中国法制史、刑法学、刑事诉讼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国际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环境资源法、劳动法。

本专业理论教学课程包括如下三个类别:

1、公共课,分为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识科两类,包括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大学英语、大学语文、计算机基础、大学体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创新创业基础、大学生就业指导等。(合计50学分)

2、专业基础课,包括★法理学、★宪法学、★民法学、★民事诉讼法、★刑法学、★刑事诉讼法、★国际法。(合计38学分)

3、专业课,包括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包括★经济法学、★商法学、★知识产权法、仲裁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环境法、劳动法、★中国法制史、外国法制史、★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法律逻辑学、犯罪学、司法文书、论文写作指导。(合计44学分)

(注:★表示核心课)

(二)实践课程体系(33学分)

1、基础能力训练

一般技能训练,包括计算机基础、军事技能训练和其它公共基础课中的实践训练环节。

专业认知实践,包括法庭旁听、模拟法庭、模拟仲裁庭、专业调查、社会调查等训练。

2、综合能力训练

包括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写作、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等。

3、独立实践环节

包括:诉讼法课程实训;专业综合实践;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一般技能训练中的军事训练。

4、第二课堂活动

包括:江苏“南仲紫金杯”模拟仲裁庭比赛、苏锡常镇通片区“学宪法讲宪法”演讲比赛、模拟法庭、校内辩论赛、法治知识竞赛、普法宣传进社区等。

四、基本学制

四年

五、毕业与学位授予

1、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课程和学习任务,获得165学分,并符合各项要求,准予毕业;

2、毕业生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无锡太湖学院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经学校学位委员会审查通过,可授予法学学士学位。

附表

1、主要课程与培养要求关联矩阵表

2、教学进程安排表

3、独立实践环节(含第二课堂)教学进程表

4、课程体系学分学时统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