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创新法学实践教学模式,强化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11月6日,法学系教师黄涛、张文妍带领二十余名大三、大四法学专业学生,走进无锡市滨湖区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巡回审判庭(挂牌于无锡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顺利开展了“移动课堂”研学活动。
本次活动核心内容是旁听一起由滨湖区人民法院审理的著作权侵权民事纠纷案件,并与主审法官——太湖法庭副庭长杨洋进行面对面交流,由此给同学们带来一场“零距离”的法治教育洗礼。

在庄严肃穆的庭审现场,同学们全程旁听了案件审理过程。从法庭调查到举证质证再到法庭辩论,整个庭审流程规范,辩论激烈。同学们凝神倾听,细致观察,将书本上抽象的“原告主张”、“被告答辩”、“证据规则”、“法律适用”等概念与鲜活的司法实践一一印证,由此对著作权纠纷案件的审理程序和实体认定有了极为直观和深刻的理解。

现场气氛热烈,庭审结束后,师生仍意犹未尽。杨洋法官特意留出时间,与同学们进行了深入的互动交流。同学们结合庭审案例与课堂所学,踊跃提问。杨洋法官以其深厚的法学素养和丰富的审判经验,对同学们的提问给予了细致且富有启发性的解答。他不仅剖析了案件背后的法理,还分享了自己的思考逻辑与职业感悟,赢得了师生们的阵阵掌声。

带队教师黄涛表示:“将课堂搬到法庭,是文法学院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这种‘沉浸式’教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真切感受到法律的威严与智慧,这是任何书本教学都无法替代的宝贵体验。”张文妍老师补充道:“此次旁听的著作权侵权案件类型新颖,极具代表性,对于即将面临毕业论文选题和求职考研的大三、大四学生而言,无疑是一次理论与实践的强力碰撞,这为他们未来的学术研究和职业规划提供了清晰的方向。”
参与此次活动的同学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法学2301班徐颖同学感慨道:“这次经历让我彻底明白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亲眼见证庭审的严谨,亲耳聆听法官的教诲,让我对未来的法律职业充满了向往,也更加明确了自己需要努力弥补的不足。”

此次研学活动,是文法学院积极践行“应用型、复合型”法治人才培养目标的一次成功实践。它不仅拓宽了学生的专业视野,提升了其法律实务技能,更充分展现了文法学院学子勤思好问、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未来,文法学院将继续拓展“校地”合作平台,引入更多优质实践教学资源,推动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的深度衔接,为培养德法兼修的高素质法治人才贡献力量。
文稿来源:黄涛
文稿审核:王艺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