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活动

当前位置: 首页 学生活动 正文
亦师亦友|法学专访·孟凡凡老师

时间:2025-11-10

本期,我们继续推出亦师亦友专访。法学既是守护公平正义的坚实屏障,也是规范社会秩序的行为准则,早已渗透生活方方面面。法学专业的教师们以授业解惑为己任,深耕专业领域、传递法治精神。此次,我们特邀法学专业的孟凡凡老师,循着她的育人初心与教学积淀,解锁法学世界的深层逻辑,聆听她对学生专业精进、法治信仰培育的独到思考。

自我介绍

孟凡凡,女,中共党员,法学专业教师,主要讲授宪法学与行政法学。曾获得校级微课比赛三等奖,多次指导学生参与江苏省“学宪法 讲宪法”演讲比赛与法治素养竞赛,获得奖项,指导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并立项。

采访瞬间

问:面对学生上课走神、对知识没兴趣的情况,您会怎么调动班级的学习氛围?

答:我带的学科横跨大一、大二、大三这三个年级,不同阶段的学生的关注点都不相同,所以对于不同的年级学生去调动学习氛围的方式都有所不同。大一的学生对于对于法学学习的深度不够,还充满好奇心,我一般会用一些典型案例或者自身的案例来吸引同学们的关注;大二的同学具有了一定的法学知识基础,所以我在课上会采用一些部门法之间的横向比较来引导同学们进行思考;而大三的同学大部分都在用心准备法考和考研,所以我会在课堂上多讲解一些法考的习题或者准备考研的一些方法,既能够吸引同学们的关注,也能够督促同学们的学习进度。

 

问:您觉得现在学生面临的最大学习压力是什么呢?作为老师,您会如何帮他们缓解?

答:现在学生面临的核心压力,不仅是学习本身的负担,而是在“被工具化”中看不清学习的意义,只关注考试成绩,通过率,就像一棵树,只关心它是否达到预期的高度,却忘了它还需要伸展枝杈的权利。面对这个问题,我会在教学中留白,比如在讲解法律条文时,不只要求背诵,更会引导他们思考:这条法规背后站着怎样的人?面对着怎样的时代困境?当知识不再是需要搬运的石头,而成为可以对话的人,学习的姿态自然会从紧绷转为探寻。

3

问:如果用三个词形容您希望学生从您的课堂上收获的东西,您希望是什么?

答:勇敢,真诚,包容。排在第一位的一定是勇敢,我希望所有同学都能够勇敢,这也是我一直想获取的力量,勇敢是所有的品质当中最稀缺的,它需要一个人克服所有阻碍他的东西,正义需要勇气,抗争需要勇气,突破需要勇气,放弃也需要勇气;其次是真诚,在法律实务中我看到了太多欺骗和狡诈,法治的快速发展其实也间接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出现了很多问题,很多问题本源上是缺少了真诚和真实,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需要付出时间和情感的,同学们在大学阶段会收获人生阶段重要的友谊,只有真诚才能让友谊长久维持下去;最后是包容,法律就像一条大河,它发源于人间百态,交织着社会经纬,法学生如果只将法律视为冰冷的文字,那就忽略了它的灵魂,在差异中寻找平衡的智慧,真正的法律人应当像水,既能映照天空的辽阔,也能包容泥沙的沉淀。

 

问:从教这些年,有没有哪些学生的变化或一句话让您觉得成为一名教师很有意义?

答:(也没有很多年,但是确实接触了很多学生)最近带领学生参加比赛,参赛的作品改了好几版,经过多次修改,这位同学说“尽力而为,争取不留遗憾”。这是让我很受触动的,尽力而为是对过程的专注,不留遗憾是对结果的释然。我觉得教育工作也是这样的,我们教的不是让学生如何成功,而是如何完整而又热烈的活着。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们法学学子如逐浪之舟,得良师领航方知航向笃定。今日有幸与法学专业孟凡凡老师深度对谈,听她拆解法治实践的核心要义,传递深耕专业的坚定信念。品读这篇专访,必能收获前行底气,愿各位法学学子精进学识、锤炼本领,在法治追梦路上披荆斩棘、不负韶华。

文稿来源:孟凡凡

文稿审核:朱露谣、何磬华